一次精神的接力
■劉帥
秋末初冬的京西山區,天高云淡,風光旖旎。妙峰山下的澗溝村里,兩棵大樹依傍著一座小橋。一座青瓦房靜靜佇立橋邊,門上懸掛著一塊醒目的門匾——“平西情報交通聯絡站”。
這便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,平西情報交通聯絡站紀念館。這座紀念館如今已是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北京市國家安全局傳統教育基地和首都隱蔽戰線傳統教育基地。
正是這個看似名不見經傳的情報站,曾譜寫一段戰爭年代的傳奇。它所在的青瓦房原是一間關帝廟。當年,諜報人員為隱藏身份,往往偽裝成香客在此聯絡發報。甚至電臺、藥品、食物等物資也從這座青磚小院轉運到北京各處。
走進紀念館,一面遒勁浮雕首先映入眼簾:正中間上方由新中國首任安全部部長凌云題字“勝似雄兵十萬”,下方雕刻著隱蔽斗爭戰線革命前輩與百姓的群像。環看四周,這間小院,似乎容納不了百人,讓人禁不住遙想,當年它是如何勝似雄兵十萬?
1939年,抗日戰爭進入關鍵時期。自北平、天津淪陷后,城市斗爭逐漸轉為隱蔽,信息情報的獲取是否先于敵人,成為斗爭勝利的關鍵因素。而平西情報交通聯絡站地處的平西抗日根據地,東側直連平津敵占區,西部為晉察冀根據地,戰略位置重要且艱險。平西聯絡站是當時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會部建立最早的大聯絡站,可直接瞄準日偽在華北地區的統治中心——北平。
這個小小的聯絡站,曾見證著翻涌的歷史風云。1948年10月,石家莊一帶解放軍前出作戰,原平津國民黨傅作義部偵聽城中守備空虛,便企圖偷襲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。正在此時,平西情報交通聯絡站獲悉情報,急報中央。緊接著,毛澤東就為新華社親自執筆了3篇新聞、評述,將傅作義原本的陰謀計劃公之于眾,摧毀了敵軍的心理防線,振奮了我軍士氣,令原本計劃偷襲的傅部不戰而退。
有些犧牲是悄然無聲的,也是格外令人動容的。我們走進最后的展廳,烈士的名字一個個出現在墻上:李培德、蘇靜、鄒時、秦姐(楊鳳蘭)……他們生前留下的資料稀少,一生隱姓埋名、默默無聞,有的烈士甚至在戰斗中犧牲后,身邊人也不曾知曉他的真正身份。他們是趕腳夫、商人、伙計、農民……更是英雄的革命戰士。
我的思緒正隨著展覽紛飛,就聽紀念館一名工作人員問道:“你們好,打擾了,想問問你們是否還有關于他們的資料?”她指著墻上的烈士名錄,懇切地說:“他們的資料太少了,現有的全部都在墻上了。如果各位游客有其他的歷史資料,請及時聯系我們……”
我再次望向展墻,那些簡短的文字似乎厚重了許多。它們簇擁在這里,凝練一群人的一生,為后人留下無盡的追思。
歷史會逐漸走遠,紅色基因卻成為一個民族的集體潛意識,融于血脈之中。前輩們于此處埋名戰斗,后來人守護著這座青磚瓦房,也守護著光榮歷史留下的紅色足跡。
車緩緩駛離紀念館,一抹紅色的日光,照亮了妙峰山。離開展廳前,紀念館工作人員熱情招呼,“歡迎參觀,歡迎你們再來”。我想,我們并非來客,未曾告別,而是在此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接力,又從這里整裝出發。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