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2年,日軍調集重兵,對太行抗日根據地的“心臟”武鄉縣發起“全面蠶食”。武鄉縣游擊隊、獨立營等地方武裝配合八路軍主力,采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,到處打擊敵人,取得了一系列勝利。
1942年初冬的一天,武鄉縣六區抗日游擊隊二班在蟠(龍)武(鄉)公路上發現一大隊偽軍沿公路行進。為了弄清敵人的意圖,二班當即尾隨跟蹤。不久,他們發現一個偽軍離開隊伍向岔道走去,于是將這個敵人活捉,送到游擊隊指揮部。
經審訊,俘虜供認:其所屬部隊是駐蟠龍據點偽軍的1個連,被派往沁縣領取軍需物資和棉衣,按計劃,明日天一亮會從沁縣押運物資返回蟠龍,而他則是被偽軍連長派往附近村子聯絡“接待”事宜的。游擊隊隊長樊仁忠和政委楊全林正在為游擊隊的“冬裝”發愁,得到這個消息后“喜出望外”。兩人立即押著俘虜前往縣獨立營營部,向營長冉國華報告。冉國華馬上找來八路軍七六九團三營營長鐘鳴鳳、縣獨立營一連連長樊成水,共同商議伏擊敵人、奪取軍需物資的作戰方案。
經研究決定:伏擊地點設在敵人的必經之路峪口村——這里地形復雜,便于隱蔽,還有一條小河從蟠(龍)武(鄉)公路上穿流而過,雖然水很淺,但渡河會遲滯敵人的行進速度;且距離段村、蟠龍敵人據點各為15公里,戰斗打響,增援敵人最快也需一個半小時才能趕到。具體兵力部署是:六區游擊隊埋伏在離公路30米左右的亂石堆里,等敵人進入伏擊圈,以密集的手榴彈殺傷敵人;獨立營一連挑選80名戰士組成突擊隊,埋伏在峪口村東的小溝里,戰斗打響后,在炮火的掩護下沖向敵人,奪取軍需物資;七六九團三營派出一個排,攜帶輕機槍兩挺和小炮一門,埋伏在峪口村東南的兩個小山包上,實施火力掩護。
會議結束后,各部隊領導回到部隊,進行了戰斗動員。六區游擊隊隊員們將手榴彈兩顆或3顆捆為1捆,向群眾借了數十個籮筐,每個參戰的戰士除帶1支步槍外,還要帶上半籮筐的手榴彈。經過準備,參戰各部隊于第二天凌晨6時進入陣地。
當天上午,公路上傳來了槍聲,這是敵人在進行火力偵察。埋伏在道路兩旁的游擊隊員們每個人手里抓一捆手榴彈,輕輕將手榴彈的導火線拉出,屏住呼吸,靜靜地等候敵人的到來。
不久,敵人開始走進伏擊圈。由于敵人害怕沿途遭到八路軍襲擊,故意把隊伍拉得很長——走在前面的是3個尖兵,離他們不遠處跟著偽軍一個排,其余的偽軍或坐在運載軍需物資的大車上,或圍在大車左右緩緩前行,大車上有偽軍軍官手拿望遠鏡向四周觀察,還有部分敵人遠遠跟在后面。
敵人尖兵和先頭部隊蹚水過了河,繼續向前。后面的敵指揮官見狀,便催促大車立即過河。由于河岸上石頭多,第一輛大車上又坐著十來個敵人,馬匹根本拉不動,任憑車夫怎么鞭打,就是不前進。敵指揮官就驅趕車上的偽軍士兵下車。車上的偽軍士兵誰也不想蹚水過河,于是賴著不肯下車,氣得偽軍指揮官又打又罵。正在這時,后面的4輛大車也陸續聚集了過來。
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,埋伏在道路旁的戰士立即向敵人扔出集束手榴彈。頓時公路上硝煙彌漫、塵土飛揚,不少敵人被當場擊斃。殘敵剛想頑抗,又遭到了七六九團三營戰士居高臨下的射擊,被斃傷不少。乘敵人慌亂之際,縣獨立營一連的80名突擊隊員從隱蔽處沖了出來,向敵人發起了猛攻。殘敵招架不住,只得扔下大車向后逃跑。突擊隊員一面追擊敵人,一面將繳獲的5輛大車連同車上的軍需物資迅速轉移。逃跑的敵人在拼命逃出八路軍的小炮射程后,和后面的敵人會合,架起攜帶的迫擊炮和機槍向河邊胡亂射擊,已經渡河的敵人也在遠離河岸的地方向河邊打冷槍,就是不敢回援。等敵人援軍趕來時,八路軍參戰部隊早已撤出了戰斗。這次戰斗,斃傷敵人數十人,繳獲槍械、子彈及軍需物資一批,其中包括棉衣300多套,我方僅兩人負輕傷。
戰斗后,縣獨立營和六區游擊隊指戰員都換上了新棉衣。有戰士領到棉衣后風趣地說:敵人太有孝心了,咱們不僅冬天不受凍了,以后脫掉套在外面的軍衣,還便于在敵占區活動,真是一舉兩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