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p id="cwmps"><label id="cwmps"></label></p>
    <tr id="cwmps"><strong id="cwmps"></strong></tr>

  1. <track id="cwmps"><ruby id="cwmps"><menu id="cwmps"></menu></ruby></track>
    搜索 解放軍報

    軍事論壇丨“灰度認知”與“黑白決策”

    來源:中國軍網-解放軍報 作者:毛煒豪 責任編輯:尚曉敏
    2023-02-09 08:03:27

    “灰度認知”與“黑白決策”

    ■毛煒豪

    要點提示

    ●如果把灰度認知視作一個從白到黑的漸變色帶,黑白決策就是在這條色帶上劃一條分界線。無論作戰籌劃階段的“認知灰度”如何,最終決策只能是非黑即白的。

    ●作為指揮員,應積極培養和強化理性思維,在分析籌劃階段保持灰度認知,而在定下作戰決心時則堅持黑白決策,既在策略上保持高度的靈活性,又在行動上保持堅定的原則性,同時盡量“預留緩沖區”。

    決策學領域專家認為,理性思維的最佳組合是“灰度認知、黑白決策”。比如天氣預報說今天下雨的概率是70%,意思是下雨可能性較大,但也可能不下雨,這就是灰度認知。但在決策上,要么帶傘要么不帶,我們不可能帶一把70%的傘,這就是黑白決策。所以,灰度認知是一種評估選項階段的量化思維,需要接受不確定性、不帶預設立場、保持頭腦開放;而黑白決策則是形成決策階段的定性思維,需要尋求確定性、選擇非黑即白、不能模棱兩可。

    作戰籌劃時應保持灰度認知

    作戰籌劃階段,是對問題進行剖析和研究的過程。此時應保持灰度認知,將問題精確量化,從而為黑白決策提供支持。例如,二戰太平洋戰爭初期,美軍艦船屢遭日機攻擊,損失慘重。為研究對策,美軍征集大批數學家對400多個戰例進行深入研究,并得出兩個結論:一是當日軍飛機采取高空俯沖轟炸時,美軍艦船采取急速擺動規避戰術的損失率為20%,采取緩慢擺動的損失率為100%;二是當日軍飛機采取低空俯沖轟炸時,美軍艦船采取急速擺動和緩慢擺動的損失率均為57%。顯而易見,最佳應對策略就是只要敵機來襲,均采取急速擺動規避戰術。據估算,美軍這一決策使艦船損失率從62%降至27%。這種量化分析的方式,將規避戰術的不確定性轉化為概率問題,幫助美軍找到了解決方案。這就是典型的灰度認知。

    灰度認知的量化分析方法還有很多。如“投票表態”,就是群體決策過程中對不同觀點分布情況進行量化描述的常用方法。但這種方法的缺點在于,多數人的意見只能代表主流,卻未必正確。為了在量化分析的同時盡量提高決策的正確率,還可以采取“可信度加權”的方式。其中,“可信”指的是“意見可信”,即提供意見的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;“加權”就是“乘以權重”,即不同專家的意見應根據過往表現分配不同權重。這種方式可以讓灰度認知由“模糊”變得相對“精確”。

    這一分析機制同樣適用于作戰決策。例如,部隊召開作戰會議,就采取哪種作戰方案進行表態。其中,每名與會成員的意見權重不同。雖然最終方案還是由指揮員拍板,但這種基于可信度加權的集體分析方式,會讓決策者充分參考其他人的視角和觀點,從而更理性地看待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和潛在風險。在平時一些重大事項的評估決策中,為了更科學地分配權重,還可以組建“專家組”。每名專家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,但每個人的意見權重會有差別。對于那些分析方法更專業、分析問題更準確的專家,決策機制會賦予更高的權重。經過加權統計,最后得到一個群體意見,供決策者參考。

    定下決心時應堅持黑白決策

    黑白決策是灰度認知的目的和結果。無論作戰籌劃階段的“認知灰度”如何,最終決策只能是非黑即白的。因此,定下決心時應堅持黑白決策。如果把灰度認知視作一個從白到黑的漸變色帶,黑白決策就是在這條色帶上劃一條分界線。有時哪怕不符合邏輯,也要劃線。就像任何考試都有明確的錄取分數線,為了確保公平,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下,必須有這么一條線。

    錄取分數線可以根據最后一名的成績劃線,這很簡單也很合理。但在很多決策場景中,這條線很難劃定。比如城市戰場上,敵我力量犬牙交錯,大量民眾混雜其中,這些人是敵是友?如何區別對待?復雜地形條件下,敵人準備實施進攻,我選擇有利地形實施防御,防御前沿應該放在哪里?何時實施反擊?此類作戰決策的本質是一樣的,都是要在灰度認知空間劃一條決策線。不過線,則保持現狀;過了線,就應該果斷作出改變。

    劃線的一個重要策略是“預留緩沖區”。想象從左至右,有一個由白到黑的漸變色帶,即左白右黑,中間灰色。那么這條線就應該劃在相對靠左的位置,也就是白色與灰色區域接壤的位置。中間的灰色區域就是緩沖區。過了緩沖區,灰色才會變黑。為什么要預留緩沖區?因為灰度認知意味著認知空間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,而黑白決策則是“在不確定性中尋求有限的確定性”。預留緩沖區,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決策風險,確保決策結果可控,并為后續行動預留更大決策空間。

    一個典型案例是從1958年8月23日持續到1978年12月31日的“金門炮戰”。其主要背景是:1954年底美蔣簽訂了“共同防御條約”,美軍公然開始進駐臺灣,臺海局勢逐漸緊張,但美蔣存在一個重要分歧,就是協防范圍是否應包括大陸沿海島嶼。為了探明美軍的協防決心,毛澤東主席決定炮擊金門。1958年8月開始炮擊,金門被火力封鎖后,美艦試圖為國民黨軍補給艦艇護航,我軍實施“只打蔣艦,不打美艦”的策略。當時很多官兵不理解這個命令——美軍不是敵人嗎,為什么不打?其實這就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。因為當時中美之間并不是簡單的“非友即敵”關系,中間存在灰色地帶。我方的決策,相當于在灰度認知空間劃出了第一條線。這條線是在對美軍協防決心不確定的條件下,作出的謹慎而穩妥的決策,其目的就是通過預留緩沖區,既能試探美軍決心,又規避了與美軍發生直接沖突的風險,保留了進一步升級行動的可能。結果在看到國民黨軍艦艇損失慘重后,美艦掉頭就跑。由此,我方摸清美方底牌,即協防金門、馬祖的意志并不堅決,而是相機行事。此時灰度認知的不確定性被大幅消減,為黑白決策提供了更大決策空間。

    美軍護航失敗后,提出了“?;鸢浮?,要求國民黨軍退出金、馬,甚至公開宣布美國沒有也不想承擔“保衛”金、馬等島嶼的法律義務。我方分析,美國此舉一方面是避免卷入戰爭,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臺灣與大陸徹底脫離,以制造“劃峽而治”的既定事實。而蔣介石基于“反攻大陸”的主要考量,表示將“堅守金馬外島”。美蔣雙方在金、馬撤軍問題上的爭執愈演愈烈,矛盾公開化。面對這一局面,為了挫敗美國的分裂圖謀,同時留下一扇和平談判的大門,我方決定“讓金、馬留在蔣介石手中”。于是暫停炮擊金門,允許國民黨軍隊在沒有美艦護航條件下運輸補給物資,并制定了對金、馬“打而不登、封而不死”的新策略。這相當于劃出了第二條線。這條線同樣基于灰度認知,即在美國的分裂企圖面前,兩岸可以求同存異,達成一定程度的默契。果不其然,這一策略增加了蔣拒絕從金、馬撤軍的籌碼,進而粉碎了美國的分裂企圖。此后,毛澤東又指示逢雙不打、單日略打,打擊區域也逐漸轉入無人區?!敖痖T炮戰”成為兩岸心照不宣的“政治戰”,一直持續到中美建交。

    隨著時代的發展,現代戰爭戰場態勢逐漸呈現空間多域、力量多元、行動多維等特點,戰場的灰色空間越來越大。如何用灰度認知支撐黑白決策,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決策難題。作為指揮員,應積極培養和強化理性思維,在分析籌劃階段保持灰度認知,而在定下作戰決心時則堅持黑白決策,既在策略上保持高度的靈活性,又在行動上保持堅定的原則性,同時盡量“預留緩沖區”,確保每一步決策都安全可控,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戰爭決策的科學化和精確化。


    亚洲性爱在线观看,亚洲性爱专区,亚洲性视频,亚洲性图

      <p id="cwmps"><label id="cwmps"></label></p>
      <tr id="cwmps"><strong id="cwmps"></strong></tr>

    1. <track id="cwmps"><ruby id="cwmps"><menu id="cwmps"></menu></ruby></track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