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p id="cwmps"><label id="cwmps"></label></p>
    <tr id="cwmps"><strong id="cwmps"></strong></tr>

  1. <track id="cwmps"><ruby id="cwmps"><menu id="cwmps"></menu></ruby></track>
    搜索 解放軍報

    走近百歲老人的紅色少年往事:跟著哥哥當紅軍

    來源:中國軍網-解放軍報 作者:卜 谷 責任編輯:劉秋麗
    2022-12-02 08:21:16

    紅色少年往事

    ■卜 谷

    紅軍如漫天星斗,璀璨閃爍在贛南歷史的天空,照耀整個中國。

    而今,我沿著贛南曲折的山道,沿著歷史溯源而上。我走近一群百歲老人,盤桓在他們山高水低的歲月,走入那個輝耀史冊的時代。隨著采訪延伸,我的采訪名錄也在不斷延長,其中每一個名字都在記憶的隧道里如星星點點,閃爍光亮。

    采訪中,記憶被激活,顯現那動人心魄的故事;場景被點亮,閃耀著曾經亮麗耀眼的青春;心靈在共鳴,兩代人的血脈相通交融。

    背根小木桿,

    去當兒童團,

    站在十字口,

    遇到過路人就要盤。

    盤什么?

    盤身份:

    是紅軍,請過去;

    是白軍,趕快去報告暴動團。

    ——蘇區兒童團歌

    我查閱歷史資料,見《興國人民革命史》有如下表述:土地革命戰爭時期,興國縣蘇維埃政府軍事部在實行農村軍事化過程中,決定凡7歲至15歲的兒童與少年均加入兒童團,凡16歲至25歲的青年均加入少先隊,凡26歲至45歲的青壯年均加入赤衛隊。兒童團、少先隊、赤衛隊均屬軍事化組織。

    1930年3月,興國縣剛成立蘇維埃政府時,便建立了興國縣少年先鋒隊中隊部。少年先鋒隊寓兵于農,平時訓練,戰時出發,不脫離生產。一旦上級發布命令,他們便聽從指揮,配合赤衛軍、地方紅軍和主力紅軍開赴前線作戰。

    如今的百歲紅軍,絕大多數人是那段史冊中的親歷者。

    鐘希悅(曾任興國模范師16團通信員,興國縣龍口鎮嶂下村人):

    紅軍來后,村里成立蘇維埃政府,各種年齡的人進入了相應組織。7歲至15歲的人參加兒童團。主要的工作是站崗放哨、帶路送信。有一次輪到我站崗、放哨、查路條,還真抓到一個冇(沒有)路條的人。那人說去走親戚,要我通融一下先放他過去,走親戚回來時再補路條,我不肯;那人又說不讓去走親戚就算了,他干脆回家,我也不讓他走。送到鄉里一審,真是個白軍探子。

    領導由此對我另眼相看,派我去縣城開會。這是我第一次進城,十分驚奇有那么多的房子那么多的人。會場是一個大祠堂,領導在臺上先講形勢,再布置下一階段工作:要主抓戒煙戒賭、剪長發。

    回到村里,我就當上兒童團團長了。那時候不知道什么是害怕,敢得罪人。我帶領兒童團員們到處禁煙、禁賭、剪長發。禁煙這項工作最難,要查準“情報”,鉆空子上門進戶追查。我們一連繳了12個人的煙槍、鴉片煙,多次受到上級表揚。

    荊棘叢生,藤蔓遮攔,連路都沒有的大深山,走出了一個英勇善戰的將軍。

    那年盛夏,經長途跋涉、攀援,我氣喘吁吁登上油寨腦山頂,到達一個世紀前鐘炳昌將軍生活的屋前。這是一個視野非常開闊的地方。屋背是并排四座狀似利齒般直插云霄的山峰。正面是一座闊大屏幕般的山屏,因其狀似軍營幕帳,本地人喚“帳幕山”;因其顏色略帶金黃,又喚作“豬膏山”。干打壘的土屋旁,一股清澈的泉水潺潺而流,匯入山下的樟木河。

    鐘炳昌(曾任紅一軍團野戰醫院看護員,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,興國縣樟木山鄉塘埠村人):

    在贛南山區的興國縣,我們樟木山鄉塘埠村是最偏遠的山區鄉村。人煙稀少,每個山坡只居住了二三戶人家,如果有五六戶人家就算是大坡了。就那么偏僻的山區,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。

    我13歲,參加了兒童團。白天輪流站崗、放哨、送信。晚上,則邀上小伙伴一塊挑著燈籠,手持紅纓槍,一座山坡、一座山坡去查夜。夜深人靜,會害怕時就高聲唱歌。兒童團教唱了許多兒歌。

    螢火蟲,打燈籠,

    飛到西,飛到東,

    照我紅軍去放哨,

    叔叔半夜都出動,

    紅軍叔叔一聲吼,

    白軍還在做美夢。

    夏夜,那是十分美麗的景象,一串串燈籠像一條游龍蜿蜒在山道上,游動著與星空融為一體。晚飯后,各山坡人家,坐在曬坪上望著這條游龍轉來轉去,十分有趣。小孩都愿意參加到這游龍中來??图胰撕每?,大人都熱情接待,有的人家還端出擂茶、茶水給我們止渴。在扯閑聊天中述說,這一天村里有無異常情況,有無陌生人往來。臨行,站起來叮囑叮囑,待客般送我們一程。

    時間長了,家家戶戶都知道要關注什么,要告訴我們什么。

    有一次,就在距我家五里多遠的后山坡,我們一群半大孩子,還真的捉到了一個白軍的密探,押送去了鄉蘇維?!@下,那些譏笑我們站崗、放哨、夜巡就是過家家、做游戲的大人,再也不敢瞧不起兒童團了。

    偏遠山脊沿線,就這樣編織了一道道密密匝匝的紅色警戒線。

    她骨子里的樂觀和幽默感,在交談中一絲絲往外滲透。

    遙想當年,她沒有離開這座大山時的生活,仿佛是一幅初春的油畫:一名山村少女,赤足,日日奔走在這片油菜花盛開的山崖,和那片映山紅盛開的山崖間送信。記憶中,不知隨風洋溢著多少青春活力,又不知吞咽下多少艱辛苦澀。

    廖月英(曾任紅軍游擊隊交通員,寧都縣蔡江鄉羅坑村上村組人):

    當時的窮人蠻苦,生活冇(沒有)一點指望,人活得冇一點勁。大人們見面除了嘆氣、搖頭,連話都冇得說。

    突然,紅軍就來了。村里變了個天,人們都像變了個人。大家說的話多起來,笑容多起來了,多出了幾條活路。最大的變化就是成立蘇維埃,打土豪、分田地,拿鋤頭把的手拿起了梭鏢。鋤頭把子和梭鏢把子差不多,槍桿子就不一樣。

    我爺爺是紅軍赤衛隊員,拿根梭鏢在外面整天整天不回家。外公參加了紅軍,偶爾回來見過一兩次面,也沒有喜歡我的表示。那時的鄉村人,都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情。外公后來在長征中犧牲了。

    當時的人都積極當紅軍,爺爺、外公都當紅軍,哥哥也當紅軍,我沒有哪里去,就跟著哥哥當紅軍。

    哥哥開初是地方紅軍,地方紅軍后來升格為主力紅軍。地方紅軍在地方上打仗,主力紅軍是到處奔跑打仗。哥哥走了,死活都冇一點音信。

    1932年,我才12歲。剛開始參加紅軍時,我冇做什么工作,就是專門負責給大山那邊的紅軍和蔡江游擊隊送信。放哨也去放過,去了幾天我就不肯去,怕冇路條的人會打我。我只報下子信(送信),還評到了獎。

    每次我都能夠完成任務,領導夸我:“這個女仔,不會調皮?!?/p>

    報信耽擱人工,蘇維埃給過錢,我不要。又冇做什么事,就是走一下子路,怎么可以收錢哩?不過,路也蠻難走。山大,陰氣太重,有的地方白天就像晚上,黑黑的樹林不透一點光線。拿著路條,走到山旮旯里,會怕,有野獸、有蛇。我碰到過野豬、野雞、野兔、黃鼠狼、狐貍子,冇碰到過豺狼,如果碰到豺狼會被撕掉。拄著棍子也會怕,東敲一下,西戳一下,棍子又不是槍,遠處戳不到。

    那天,聽到一點響動,我一戳,戳到一條窯碗粗的大蟒蛇,嚇得我發抖,趕緊跑。路上不小心跌一跤,把手掌骨跌斷。村里冇醫生,有一個懂點草藥的人來幫助接骨。他不收錢的,冇接好也不能怪人家。后來經常會痛,一下雨手骨就會痛,陰陰的、酸酸的疼,從骨縫里抽出來的痛。幾十年了,不能用一點力氣做事。

    碰到野獸可以躲,碰到人躲不開。形勢緊張起來,自己人也會上前盤問,要拿路條出來。敵人除了會盤問,偶爾還會搜查。報信的路上,我還會提只籃子,在樹林里的小徑東張西望,順便摘幾只野果,撿幾只蘑菇回來。野果、蘑菇不是每個季節都有,冇野果、蘑菇的時候我就提一只糞畚,在路上撿糞。有一次,為了躲避敵人搜查,我還把信藏在牛糞下。

    上級叫我一個人報信,主要是看中我人小又是個妹崽仔,一般不引人注意。

    ……

    在采訪中,我的筆觸、鏡頭,屢屢掠過贛南大山的光影。我常想,自古以來,哪有什么從天而降的英雄,英雄都是在坎坷、苦難、磨礪中鑄就。戰爭年代尤其如此。在彌漫的硝煙中,那些青少年從一開始就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歷練和考驗。歲月流逝,他們口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點滴記憶,其實早已蘊藏著追尋光明和信仰的人生理想。

    亚洲性爱在线观看,亚洲性爱专区,亚洲性视频,亚洲性图

      <p id="cwmps"><label id="cwmps"></label></p>
      <tr id="cwmps"><strong id="cwmps"></strong></tr>

    1. <track id="cwmps"><ruby id="cwmps"><menu id="cwmps"></menu></ruby></track>